红娘热线 400-7799-520
APP下载
2014-05-15
6008
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:有人对你好,特别好,但不知道为什么,你心里很清楚,他是要回报的。于是,你就觉得受不起了,他越是对你好,你就越是想逃开。
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:有人对你好,特别好,但不知道为什么,你心里很清楚,他是要回报的。于是,你就觉得受不起了,他越是对你好,你就越是想逃开。
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是:有人对你好,特别好,但你明明白白、清清楚楚地知道他确实不需要什么回报。于是,你忍不住要靠近他,想跟他在一起,说也奇怪,你甚至愿意把一切都奉献给他。
为什么是这样的呢?
借用法国政治学家卢梭的话说:“人生而自由,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。”我们身处一个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中,就必然受制于其中的游戏规则。在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中,反映着社会的最基本价值取向。在现代商业社会中,价值交换的交易原则贯穿于所有的行为和认识之中。
这样的交易原则甚至在爱情生活中不自觉地起着主导作用。我们常常能够听到这样的声音:“我已经很努力,很用心,不断地付出,可是为什么就换不来他的一片真心呢?”“为什么要我不计回报地付出?两个人应该是平等的,为什么他就不肯多付出一点呢?”
当我们这样质问的时候,我们多么希望对方是那个完全不计回报的人啊!我们甚至会有一种假设,如果他能不计回报地对我,我肯定也会百分之百地爱他。
当我们提出“不计回报”和“百分之百”的爱时,我们真心认为爱是超越交易范畴的。我们多么想回到那个“生而自由”的时代去啊。
如果仔细分析一下,就会发现这里面的逻辑问题。
如果爱是超越逻辑的“不计回报”之类的真心展现,那它就不在交易范畴里面。也就是说,你不能用交易的逻辑原则去要求一份不在交易逻辑范畴里面的爱。或者换句话说,如果你还是以交易的逻辑思考方式来衡量爱,或者要求一份爱,那你注定是得不到的。你要么遵从交易原则,要么遵从爱的原则。交易原则讲究等价交换;爱的原则是不计得失,甚至是不存在计量的概念。你不可能既遵从交易原则,又遵从爱的原则。
假如你在用两种标准来衡量爱:在你这里,你会很清楚地去计量得失;在对方那边,你希望他不要计量得失。那你也注定得不到爱。因为交易原则的背后,是每个人都害怕吃亏,并且每个人都不肯吃亏,也绝对不准许这种双重标准的存在与执行。另外,吃不吃亏,都是计量出来的。所以,用交易的原则去获得一份爱,只能是一份妄想。
哪怕我们最终无法跳出交易的逻辑原则,那我们也需要用“爱”去换取“爱”。你没有办法用“钱”去换“爱”,你也没有办法用“不是爱的任何东西”去换“爱”,你当然也无法用“要求被爱”去换取“爱”。能被你换来的,能被计量的,就已经不是爱了。
如果只能用“爱”换得“爱”,那么,就需要你自己首先得有“爱”,得先“爱”。如果你在爱,那么你就不会患得患失,因为你的爱是超越交易原则的。
这里于是有了一个新的逻辑问题,如果我都已经有了爱,我为什么还要去换取一份爱呢?
一个超越了交易原则的人,其实已经超越了自我,因为他不再用逻辑去思考问题,他可以打破逻辑的制约,他不怕吃亏,他甚至没有吃亏的概念,他只是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。
在爱情上,只有顿悟,而没有渐悟。你没有办法计量当你付出了99.99%时是不是会获得0.01%的回报。你要么是百分之百的付出,获得百分之百的收获;要么是永远在计较过程里沉沦于苦海之中。你要么是明白了,做到了;要么就是不明白,也做不到的。没有中间路线,也没有过渡时段。
可笑的是,世界是充满悖论的。当你拥有了爱,成了佛,所有的人都爱你,都愿意把自己奉献给你;当你像乞丐一样去求人施舍一点爱的时候,所有的人,尤其是那个你最在意的人,一定会以一种厌弃的眼光看着你并想方设法远离你。
这印证了心理学常说的一句话:“你的世界,除了你自己,外面没有别人。”
这或许还有点难以理解,我们再打个比方来说一下。我一定要清楚的一点是,我做菜是给谁吃的?如果我做菜是给别人吃,那当然要有回报的。但是,如果我做菜是给自己吃的,至于别人喜欢,赖着来吃,只能说明我做的菜好吃。但不管他说什么,我都很清楚,做菜不是为了TA,而是我自己要吃。我绝对不能因为TA说好吃,或者别人说了什么,而忘了我做菜是给自己吃的。于是,不存在交换的问题,我只是想着怎么把菜做得更好吃。至于什么叫好吃?也没有什么外在标准,只有“我自己喜欢”这个唯一的标准!
* * *关注微信、微博,更多幸福等你来牵手呦* * *
官方微信:我主良缘
官方微博:我主良缘高端婚介(点此关注)